您的位置: 首页>专题活动>‘抓住机遇、创新发展’解放思想大讨论>解放思想大讨论

竞技体育如何做到“打先锋”“站排头”

时间:2016-04-10 14:55来源:人事处
【字体: 打印

  长春市体育局训练处

  省委书记巴音朝鲁指出,长春要强化“打先锋”“站排头”意识,多行“表率”“领先”之举。这一新定位新要求不仅体现了省委省政府的殷切厚望,也为长春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是长春各项事业发展的目标。

  竞技体育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和核心就是要“打先锋”、“站派头”,培养为国、为省、市争光的体育人才。要在全省“打先锋”、“站排头”,必须解放思想,必须超前谋划,抢占先机;必须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多行“表率”“领先”之举,关键要把长春放在更高的坐标系和更大的格局上来定位和谋划。立足吉林看长春、放眼全国看长春、走向世界看长春,竞技体育要实现“三个跨越式提高”、做到“三个借鉴”和落实“三个顶级”。三个跨越式提高既思想认识上的提高,工作举措上的提高和成效成绩上的提高。在思想认识提高过程中,应注意三个借鉴,借鉴其他市州竞技体育人才快速发展经验,借鉴其他省市人才选拔、培养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外培养体系、模式的成功经验,选准突破口,借势谋事。落实“三个顶级”,即形成顶级的工作设计,培养顶级的各类人才,打造顶级的品牌赛事,培养一批能够承担奥运会和高水平赛事的后备人才。

  2022冬奥会在北京举办,将对我国冬季项目乃至整个体育事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我市的竞技体育工作决不能停留在坐而论道,一方面要创新管理方法,工作方法,勤于思考;二是要具备世界眼光、战略思维,敢于实践,敢于创新。目前我市竞技体育发展中急需面对和解决的四个问题:一是竞技体育发展的系统性和顶层设计有较大的改进空间,特别是解决“四位一体”的协调发展问题,是决定着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关键;二是参与国际体育事务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参与项目的选择、竞赛规则的制定、研究项目整体发展的方向等深度还不够;三是对规则规程、裁判法和技术标准的研究还不够,对竞赛的杠杆作用的研究和运用还有一定差距;四是队伍的备战,需要激情也需要理智,激励机制不是简单的物质奖励,需要所有的管理干部力戒浮躁,切实把提高自身实力作为取胜之本。

  竞技体育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备战参赛,备战参赛工作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改革创新,科学谋划,狠抓落实,还需在以下六个方面注意:第一,要正确的认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工作中,注意学习研究,注重细节,努力提升决策水平,提高执行力;第二,要确定目标,整合力量,迎接挑战,面对备战参赛任务既要充满信心,又要有忧患意识,要做到整合力量,优化结构,形成合力;第三,自身实力的提高是完成备战参赛任务的关键。需要全市体育工作者树立打大仗,打恶仗,打硬仗的思想准备。第四,要避免单纯提高运动员竞技成绩的思想,提高运动员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素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第五,要力戒浮躁之风,浮夸之风,从基础工作做起,避免单纯追求成绩指标,低调务实;第六,新兴的运动项目发展要立足社会,探索协会社会化改革方向,调动社会力量发展我市竞技体育项目。

  优化项目结构,科学合理布局。合理配置全市竞技体育资源,坚持突出重点,加强对项目发展布局和结构的优化调整,做强做大短道速滑、速度滑冰、自由式滑雪、单板滑雪、举重、射箭重点项目,提升花样滑冰、摔跤、柔道、射击、足球、篮球等优势项目水平,发展田径、乒乓球、曲棍球、武术散打、自行车、跆拳道等潜优势项目,巩固提高足球、篮球等职业化程度较高的项目,推动游泳、网球、排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的普及和提高,审时度势,增设单板滑雪大跳台、单板滑雪障碍追逐、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羽毛球等项目,促进冬季项目与夏季项目、奥运项目与非奥项目、优势项目与潜优势项目的协调发展,扩大优势项目覆盖面,提高我市竞技体育发展的整体竞争力。

  鼓励和支持多渠道、多种形式办高水平运动队,加大对体教结合创建运动队的政策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县市区、学校、企业、社会办队伍的积极性,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和单位在一些项目上承担市队任务。冬季项目以巩固完善市优秀运动队为龙头,运动学校、县区体校、项目基地学校为基础的三级建队体制,努力打造自己的优势项目。夏季项目以向省、市运动队输送为主,对县(市)区、项目基地校、俱乐部向市运动学校输送人才的给予器材、经费等方面的政策扶持。

  深化训练机制改革,创新直属训练单位招生选材办法,提高人才培养效益。体校实行统一招生、测试、选材、录用、注册一体化,运动员动态管理的运行机制,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有序衔接,人才数量、质量得到提升。

  推进业余体校优化工程。加大经费投入,改善训练设施条件;加强管理,促进体校规范化、规模化、效能化建设;重视二三线队伍建设,促进人才梯队在年龄和水平上的衔接,实行训练层次、年龄结构管理;扩大市级体校项目、运动队规模,提高成才率,成为后备人才培养的“龙头”和“蓄水库”。

  充分发挥市级比赛的杠杆作用。市级比赛与省运会、青运会、冬运会接轨,引导县(市)区调整项目布局,促进后备人才培养与省运、青运、冬运战略紧密结合;把全市重点项目青少年运动员选材测试和大纲考核比赛纳入竞赛体系;建立分层次、分年龄、分等级的运动员培养、选拔竞赛制度,发现、选拔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积极推进体教结合。促进体育与教育的资源整合,鼓励业余体校与普通学校共建或联办,推动篮球、足球和冰雪项目进校园,并纳入体育课;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承办市队、区队,名校办名队;体校项目学校办,形成市有优势,区有重点,校有特色的业余训练新模式;体校教练员进学校,共同抓项目,抓队伍,提高学校训练水平。体教结合方式,从源头上解决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业余体校招生难的困境。